输血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室导航 > 医技科室 > 输血科 > 科室动态 >
百名专家落户贵黔|赵树铭:一位博学笃行、砥砺致远的大医
2021-03-18 11:32:12   点击:

“医学是不断变化的。医生要博学,就必须不断丰富知识,做好准备,才有机会造福社会。”在他看来,书山有路,医海无涯,唯有不断精进,才能踩着机遇的节拍,创造出更为精彩的医学成果。


谈及过往的成绩与荣誉,他轻描淡写,一笑而过;说到最新输血学科理念与技术,他目光坚定,心驰神往;讲起患者痊愈出院时,这位温文尔雅的大医会露出宽慰的笑容。

他就是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主任、党支部书记,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贵黔国际总医院输血科主任赵树铭教授。从初出茅庐到拥有丰富输血医学经验和技术的大医,30多年来赵树铭一直醉心医学,矢志前行。


他先后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军队“十一五”重大项目子课题、重庆市科委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其中2项为第一作者;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担任《重庆医学》《中国输血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临床血液学杂志》《局解手术学杂志》《Blood and Genomics》等杂志编委,《Transfusion Medicine》等审稿人。


此外,他亲手组织、建设了重庆市医学会输血学专业委员会,被选为首届主任委员,并连任一届。他还兼任国际亚太血型与基因组学协会理事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常委等。


博学笃行、砥砺致远,他总能把握医学发展方向,将不断更新迭代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对输血技术的应用、突破,为百姓服务。


博学笃行成就累累硕果


赵树铭出生在四川西充的一个小山村,在身为教师的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严于律己,学习成绩优异又热爱化学。1980年,他以高分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并参军。1983年7月毕业后,他被分配在西南医院检验科工作,1999年11月调至西南医院输血科工作。

他先后考取了第三军医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和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受邀到日本鹿儿岛大学、名古屋癌症研究所、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参加科研工作。继续深造后,他成为了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和美国爱默里(Emory)大学双博士后。


同时,赵树铭非常重视学术推广和普及,常常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班,以及发表论文等途径,提升血站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对自己的带教学生,他要求严格,但又特别关心、支持,他会细心过问学生们对于实验内容和细节的掌握情况,孜孜不倦地替他们修改文章,以臻于至善。


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重要的行业影响力,2019年、2020年他受邀,并以贵黔国际总医院的名义,参编《全血和成分血使用标准释义》和主编《血型基因检测与质量控制》;并在2020年,以贵黔国际总医院的名义参与制定一项行业标准。


“我始终铭记,医生之所以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因为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所以必须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并不断地反思和进取,不容有错。”赵树铭经常谈及这种信念。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学术硕果累累,蜚声行业!


不懈求索开创临床新境界


在从医30余年里,他砥砺前行,不断攀登医学技术高峰,持续创造临床应用新境界,推动学科阔步发展。


1999年11月,赵树铭还在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作博士后,就已被任命为西南医院输血科主任,即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站长。在任职血站站长的10多年期间,他通过研究和建立电子交叉配血系统,推行成分血应用,探索血液治疗新路径,建立输血门诊等方式,将血站从原来1层楼的“小黑屋”发展成为规模2000平方米的中型血站,并使得血站仪器配置和医护技素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他将科室体制进行了合理划分,把输血科分成了血液相容性检测组、HIV初筛检测组、血液招募组、血液成分制备组、血液治疗组、科研组等多个小组,更加细化了输血科的各项具体工作。


输血无小事。为了规避人为因素造成输血引起的差错事件,赵树铭严格各项操作规程,在国内率先开展全自动血型及交叉配血技术,并研究和建立电子交叉配血系统,使医院输血无差错事故的成绩保持至今。


最早的输血方式是输注全血,而全血在保存过程中会丢失大部分凝血因子,引起部分血液细胞成分的功能减退,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浪费。赵树铭深知这点,所以当国家一提出成分输血后,便立即在血站全面推行成分输血。这一举措,不仅使血液输注的安全性提高,质量更好,输血不良反应减少,最为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血液资源,做到了科学合理使用宝贵的血液资源。

因血液治疗在国外开展得较好,留学期间,赵树铭就已非常关注血液治疗的效果和前景,回国后便领先开展血液治疗工作。其中,血液治疗中的血浆置换等技术,能够快速救治危急重症患者,清除中毒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体内的毒素及病理物质,保护患者重要脏器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而且,他还积极组织开展干细胞及免疫细胞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为医院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以前,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有限,献血工作很难开展,赵树铭便亲自带队到社区、高校、基层部队作“无偿献血知识”演讲。他还撰写了多篇关于献血的文章来普及献血知识,消除人们对献血的顾虑,让更多的人开始理解献血,愿意支持献血,使重庆市沙坪坝区在2002年就率先取消了单位献血任务,成为了全面实施个人自愿无偿献血的先进区域。

他砥砺致远,大胆探索输血的科技化、规范化建设,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输血科的各方面建设得到了改革创新和全面提升。


援藏帮扶结下深深藏缘


由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赵树铭一直心系着边远地区的医疗服务。他一直有个梦想,要把所学和热血,奉献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1993年5月,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加入援藏医疗队前往拉萨时,赵树铭毅然选择了前往。对他而言,能为西藏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磨练。


在高原上工作,稀缺的是氧气,宝贵的是精神。抵达西藏后,他便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检验科作技术指导,传授专业知识与经验。他们一行好几人挤住在公寓式的房间,屋内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几周才能外出一次,而他无畏高原的艰苦条件,毫无怨言。


他还替西藏军区总医院把一些部队从国外买进的进口仪器、设备帮忙进行组装,并按英文说明调试好,手把手地教会医技人员如何使用;另一方面,他又像挤海绵一样地挤出时间来学习医学知识,困难使得他愈加勤奋,援藏结束回去后不到一年就考上了博士。


“我的这段藏缘,也算是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呀!”赵树铭至今都非常感慨。高原之巅,医路奋进,援藏让他满载沉甸甸的责任与收获而归。


灾难应急救援冲在第一线  


2003年春夏之交,“SARS”肆虐。在危难时刻,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抛却个人,勇于担当,向瘟疫亮剑。


当年5月28日,赵树铭奉命作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二批驰援小汤山医院的医疗队队长,立即带队出征北京英勇抗疫。


当时,赵树铭已办好出国手续,本准备于七八月份去美国留学。而5月份,“SARS”疫情暴发,一边是威胁生命的“SARS”疫情,另一边则是期盼已久的出国留学机会,当抉择到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暂缓留学,奔赴抗击疫情的一线阵地小汤山医院!


“SARS”来势汹汹,刚开始,人们对它是一种什么疾病都认识不清,只是非常恐慌,认为一旦感染就意味着死亡。因此,小汤山医院在历史上曾经让人谈虎色变。


在小汤山医院抗疫时,他每天都要穿好几件隔离防护服进入医院工作。五六月份天气炎热,补水量远远赶不上脱水量,就算是非常口渴了,他也不敢多饮水,因为上一次厕所要脱好几件衣服,很耽搁时间。护目镜里,汗水容易遮住眼睛,要一直小心避免才能看清显微镜,当工作完脱掉衣服时,他全身早已湿透。直到2003年6月底,疫情基本被控制住了,他才从小汤山医院奉命撤离出来。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时赵树铭在总后勤部的领导指挥下,全力组织、保障地震灾区重症伤员血液供应,不分昼夜亲自护送血液救援品到绵阳救灾第一线,为灾区血液后勤保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他还完成了重庆市严重矿难救灾、航天飞行等重要、特殊的血液保障任务。


为什么总要冲在灾难应急救援的第一线?“国家有难,退在后面,不是军医应有的担当。”赵树铭对此语气柔和,却坚决。


扎根贵黔建设健康贵州


在过往38年的军旅生涯里,赵树铭时刻都践行着“造福百姓、贡献国家”的情怀。服从命令、光荣退役后,他毅然来到贵州,参与卫生援黔,建设大型国际医疗中心贵黔国际总医院。从零开始,创建输血科,筑梦贵州!

在贵黔国际总医院,赵树铭按照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标准规划建设,创新推动输血科的发展。为了保障临床血液充沛供应,赵树铭协助贵州省血液中心精心筹备、组织了多次无偿献血爱心活动,也鼓励全院人员做献血的主力军。只要条件允许,他都要第一个挽起袖子上去献血,至今已献血超过5000ml。



贵黔国际总医院开业不久,赵树铭便在输血科开设了输血门诊。他深谙,输血不仅仅是配发血,更应该做好患者的血液管理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血。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让患者在术前多储备自体血,这样既能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又可以降低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还能推动输血科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的发展。

“作为一个综合性、现代化的先进输血科,临床用血安全是输血工作的底线,是必须做好的。另外,输血科还要积极配合临床学科进行血液治疗等工作,为患者治疗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技术保障平台。”谈及输血科的发展,赵树铭胸有成竹,激情飞扬。 


“做医生是苦,但挺有成就感。人生后半场,奉献给贵州父老乡亲,值得!”谈及投身健康贵州建设,赵树铭目光坚毅,深邃辽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