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含CCU)

心内科第三十五期读书报告分享会-In patients with nonischem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 prophylactic ICD implantation did not reduce all-cause mortality......
2022-06-28 17:04:53   点击:
      2022年6月13日,我科在A座12楼医生办公室举办第三十五期文献报告分享会,主讲人为科室住院医生李怡静,本次报告的题目是《In patients with nonischem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 prophylactic ICD implantation did not reduce all-cause mortality, but benefited patients aged ≤70 years》(在非缺血性收缩性的心衰患者中,预防性ICD植入没有降低全因死亡率,但年龄≤70岁的患者有获益)。
      李怡静医生开场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即欧洲和美国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建议,对于有症状性心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的患者,推荐使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无需考虑心衰病因(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和患者年龄。那么对于非缺血性、有症状的收缩期心衰(HF)患者,预防性植入式转换器除颤器(ICDs)是否能降低长期全因死亡率?随后她带领大家在此次分享的文献中找到了答案。研究者在丹麦实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非盲法临床研究,选取1116例非缺血性心衰患者进行分组对照,一级终点是全因死亡,二级终点是心血管死亡和心脏性猝死。通过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植入ICD不能提高非缺血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但在年龄≤70岁的患者中,植入ICD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和心血管猝死率均较低。此外,SCD-HeFT(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试验)的结果显示,为<65岁的患者预防性植入ICD进行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应考虑个体化,注意患者偏好、生活质量、预期寿命和功能状态等。李医生谈道,我们对于老年患者应该多加关注其它心脏合并症和心外合并症,因为当这两者存在时,ICD的疗效是有限的。另外,药物治疗与器械治疗并不冲突,相反对于正在接受优化心衰治疗且有ICD指征的患者,采用ICD治疗仍然可能使其受益。最后,李医生补充介绍了有关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管理和猝死预防的指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应用部分,丰富了大家的知识储备。
       一线医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想:人称“小裴姐”的裴振莹医生说自己学到了植入ICD对于>70岁的患者受益较小,要对70岁及以下患者重点沟通,并且签好医患沟通书;胡睿涵医生同意该观点,会推荐68岁以下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植入ICD;新入职的孔莫维医生也认为李医生分享的内容非常全面,自己同样不会对70岁以上患者推荐ICD......现场讨论得如火如荼,吴立荣教授表示这次分享的文献很有意义,但就对70岁以上患者是否肯定不植入ICD或70岁以下必须植入的话题保持中立,认为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佐证。何国祥主任则纠正了李医生一个翻译小问题,即收缩期心衰应译成收缩性心衰。                                      
      至此,本科室第三十五期报告分享会圆满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位医生的精彩分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