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中心

返回首页
《贵黔超声简讯》2023年第二期
2023-06-08 09:52:00   点击:



胎儿颅脑超声诊断价值

 

数据显示,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5.6%,神经系统畸形是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发生率约为1%,占先天性胎儿畸形总数的20%左右。胎儿神经系统结构发育决定了其出生后一生的神经功能,准确了解胎儿颅脑发育规律和正常结构,是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与否的基础。胎儿头颅超声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摸索总结出一套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畸形的筛查方法——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到严重的智力发育障碍疾病如无脑回畸形,都能通过这些方法找到蛛丝马迹,继而让准爸爸准妈妈们有机会进一步进行羊水染色体及基因水平检查,达到产前确诊的目的

产前胎儿颅脑超声检查是对胎儿颅内缺陷干预的有效手段,是诊断胎儿颅内异常比较方便、直观、可靠、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可作为胎儿头颅检查的首选方法。使产前超声对胎儿颅脑观察与评价能得到更广泛推广,提高产前超声对严重的、致死致残的胎儿神经系统异常(主要以严重智力障碍、发育迟缓、顽固性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产前超声检出率,目前也研发出了胎儿中枢神经系统超声评估新方法——胎儿颅脑五横切面法、三维水晶反转成像(3D-ICRV)法及大脑外侧裂分级法等等。三维水晶反转成像技术,针对15-34周胎儿大脑表面沟回,可得到与沟回解剖观察几乎一致的图像,开启了超声领域胎儿颅脑研究的新篇章。还有新技术MV-Flow™等高灵敏度的血流技术,不仅可以从早孕到中孕期均清晰显示胎儿的胼周动脉,实现对胼胝体病变辅助诊断;并可清晰显示胎儿颅内静脉系统,通过对窦汇区超声可视化,间接评估中孕期小脑幕的止端,从而对胎儿后颅窝畸形进行分类。这些新技术提升了胎儿颅脑产前诊断超声整体水平,同时为胎儿颅脑超声的未来指明方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12日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婴儿死亡率从5.5‰下降到5.0‰,其中离不开超声产前诊断工作者前赴后继地辛苦付出,胎儿颅脑超声检查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指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及现代新技术的支撑下,推动产前超声检查行业发展的同时,为每一个家庭送去希望,真正实现优生优育。

                                                   

侯芃辉 撰稿



外周神经超声诊断价值

一、概述


外周神经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包括连于脑的脑神经和连于脊髓的脊神经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等。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病,涉及创伤医学、运动医学、普通外科、风湿免疫性病变、代谢性病变、康复医学和疼痛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常见病变包括外伤、神经卡压性病变、医源性损伤、系统性病变和肿瘤样病变等。

外周神经损伤后,患者会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由于神经的特殊解剖和生理学特性,损伤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较特有的症状或体征。临床上一般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再辅之神经电生理检查,即可作出相应的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作为功能性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提供病变部位、程度以及神经再生等信息,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皮温、年龄、身高、损伤的病程和神经走行变异等均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尤为重要的是,神经电生理检查不能提供病变神经和周围结构的形态学信息。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超声因为其良好的组织分辨力,较高的临床诊断率,无创、简便、迅速以及短期内可重复检查的优势,超声检查已成为与X线、CTMRI并列的肌肉骨骼系统主要临床影像诊断技术之一尤其是高分辨率超声对人体大部分周围神经组织均可以进行高质量的成像,甚至可以和MRI成像相媲美,已成为临床诊治周围神经疾病不可或缺的首选检查手段。

    超声在诊断周围神经疾病的过程中,对神经形态的测量是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常用神经横截面上的横截面积、肿胀比率、以及在纵切面上测量出的神经直径来评估神经的肿胀程度。

正常神经的回声呈蜂窝状,成束的低回声散布在高回声之中。病理状态下,水肿会导致神经内回声减弱及束状结构的缺失。神经的血流信号常用超声多普勒技术进行评估,操作时将探头置于神经走行部位并缓慢提高信号增益。正常神经中无法探查到彩色多普勒信号。当各种疾病引起神经压迫或炎症时,可引起神经内血管充血并导致超声检查中血流信号的出现。

二、适应证

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源性肿瘤或瘤样病变         
       
医源性神经损伤                    神经感染性病变           周围神经解剖变异
       
周围神经不稳定

                        
                                                                                         吕垂雲  撰稿    

返回